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审计之窗 > 内审学会

提高定性能力 规避审计风险
时间:2021-08-05 08:55:06  作者:   来源: 包头市审计局  点击量:

审计定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,定性准确与否,关系到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高低。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,存在审计问题定性不准确的风险,主要表现为:未经细致分析,根据结果或表象直接定性、避重就轻,以偏概全,只对部分事实定性、未将被审计对象作为问题的具体执行和监督管理履行主体切入定性、使用非法律用语,建议式定性。

为避免定性不准确产生审计风险,审计人员应做到:

一是加强法律条文的学习。对于法规实施细则和条文解释必须熟练掌握和理解,同时,对法规的学习不应仅局限于日常工作的常用条款,而要拓宽知识面,防止在新问题前面束手无策。

二是审计依据要准确。在被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定性时,引用的法规条款具有法律效力,有明确的出处,而且要避免引用过时的法规和低层次法规,条文内容与定性事实直接相关,或者有直接的参考价值。

三是防止主观随意。严格区分审计发现问题的层次,要以财经法规为准绳,绝对不息事宁人,大事化小,要按规定纠正违纪问题。另外,审计定性应基于充分的审计证据这一客观事实,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把握审计自由裁量权,对于复杂、不确定的事项主动请示上级领导,听取意见。

四是规范审计定性用语。审计报告属于法律文书,在审计报告公开的形势下,对审计定性的用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文字要通俗,语言要准确,措辞要严谨。对定性用语进行统一性的规范,便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理解,以利于其整改,加强审计结论的落实。